互联网冷存储解决方案

蜗牛 美国服务器 2022-04-29 205 0

   大数据时代,众多互联网及传统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数据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些庞大的数据存储问题呢?事实上,数据都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从数据的产生开始,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同时期都有其存在的不同意义,因此数据本身也会根据各应用阶段不同的价值而产生冷热分级,这主要是根据数据的访问频次、重要性等指标划分的。接下来由互联网解决方案专家蜗牛vps为大家详细讲解互联网冷储存解决方案。

 

 互联网冷存储解决方案  第1张

 

  方案概述:

  对拥有海量存储数据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级管理,打造低成本、低功耗的数据中心,成为其不得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对冷数据进行存储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课题。针对企业的冷存储需求,浪潮恰如其时的推出了SA5224L4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在4U的空间里支持36个3.5寸热插拔硬盘,通过提高磁盘密度、降低单位存储成本和功耗,为互联网客户定制一款高存储容量、高性价比、高灵活性、易管理的存储产品,专门用于企业各种冷存储应用业务,如邮箱、图片、视频、音频等。

 

  应用价值:

  相应的,对于所有这些分级后的数据,如果全部用企业级存储产品来存储,费用会非常高,而且性能和适用性也并不是最优的,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价值,将数据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分别存储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上,而不是采用以往单纯的同一架构下的硬盘堆叠的方式,是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存储方面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互联网冷存储解决方案  第2张

 

  1.更低存储成本降低TCO

  低成本、低功耗一直是互联网客户冷数据存储的重要诉求。通过单位空间存储密度增加50%,可以有效降低每TB的成本,SA5224L4平均每TB成本最多降低13%,每TB功耗最多降低10%,有效减少客户的成本投入和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从而降低冷数据存储业务TCO。

 

        然而,低功耗并不意味着性能的损失,根据IDC数据,冷存储数据中有超过50%为非结构化数据的图片、音乐和视频,所以用户在访问此部分数据时,接受的延迟较低,用户体验非常关键,就像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用户不会愿意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将他们的图片打开。

 

  为保障单节点性能,SA5224L4支持英特尔E3-1200v3系列CPU平台,支持PCIe3.0带宽提升一倍,CPU性能提升33%以上,新产品设计秉承本代机架服务器设计,背板全部支持12Gb,硬盘带宽翻倍,提供更强的IO性能,在提供强大存储体验的同时又能满足冷数据存储业务应用对的性能需求。

 

 互联网冷存储解决方案  第3张

 

  2.灵活设计,弹性扩容

  考虑到客户的实际业务应用和机房环境限制,SA5224L4不仅在硬盘配置上提供24块3.5寸硬盘与36块3.5寸硬盘的灵活选择,客户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最适合的产品方案,同时3.5寸硬盘托架可直接兼容2.5寸硬盘,避免了客户扩容时的额外投入。

 

  3.简化运维、便利管理

  单位空间内存储密度的增加带来的是磁盘管理难度的上升,为增加客户业务管理的便利性,SA5224L4通过背板级联方式实现了36个磁盘在一个控制器下的集中管理,可进行集中逻辑卷的管理,设置硬盘存储策略,所有存储空间统一管理带来客户运维的简化以及管理的便利性。所有硬盘支持热插拔,可在不移动整机的前提下对硬盘进行维护,直接定位故障盘,快速更换。此外,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设置抽拉式主板和电源框,可将后置主板和电源抽出,方便于下层电源背板和线缆的维护。

 

  4.超低功耗

  贴近客户需求的单路设计,支持硬盘EPC休眠节能功能,大幅优化整机功耗。CPU TDP功耗20W,单节点功耗值在150W左右,相比4U24盘位的冷存储服务器,功耗节省20%以上。

 

  5.易运维

  节点支持整体热插拔运维,硬盘维护的同时不会对业务造成影响,减轻下线运维对业务造成的压力。同时结合增强型智能散热系统,节点支持30分钟免散热抽出运维。

 

  6.高密度

  1U空间内部署18块3.5寸大容量硬盘,单节点可实现144T 超大存储空间。每柜最高可搭载40节点,存储空间超过5PB,相比于通用服务器,部署密度增加300%。

 

  7.低成本

  高存储密度低功耗带来的直接受益是高性价比,可以实现最优的每TB购买和使用成本,整体TCO降低超过15%。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niceseo99@gmail.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有免费节点资源,我们会通知你!加入纸飞机订阅群

×
天气预报查看日历分享网页手机扫码留言评论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