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据中心为什么需要现代数据保护?

蜗牛 美国服务器 2022-08-06 101 0

  如今,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企业,都正在全面进入或者即将进入转型阶段。消费者和员工对24x7 始终在线 (Always-On™) 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都处于一种快节奏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在这种形势下,全球各地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SMB) 均需转移工作重点,并从技术和运营角度改变提供服务的方式。事实,如果将当今的数据中心与十年前的数据中心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从中看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部署和配置硬件的方式已发生显著改变。凭借小型计算集群和高整合率,虚拟化已经取代了杂乱成堆的单一应用程序服务器。存储区域网络 (SAN) 和存储阵列不再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提供逻辑单元号 (LUN),而是以共享方式为虚拟机监控程序提供存储。

 

  事实上,以超融合特性著称的小型技术平台正在崛起,凭借摆脱对集中式存储阵列的依赖而在数据中心占据一席之位。具体的实现方式是:该平台将本地存储纳入可扩展的分布式构建块节点体系结构中,同时让本地存储靠近计算资源,从而显著提升提升性能。

 

  这些年来之所以发生上述所有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客户和员工对信息访问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促使企业推动数据中心现代化并彻底改变服务和应用程序的交付方式。在深入介绍现代数据中心的组件之前,我们先探讨现代数据中心可帮助企业解决的两大难题:数据增长和可用性。

 

  数据增长

  毋庸置疑,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均已转而将数据列为头号受保护资产。如今,公司纷纷将数据视为企业战略计划之一,利用数据来赢得竞争优势,数据已然成为企业的生存命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企业已开始着手创建、分析和存储越来越多的数据。在过去 10 年里,全球数字足迹几乎每两年便会翻一番,数据以天文数字的速度急剧增长。

 

  IDC 研究表明,早在 2011 年,我们便已创建 1.8 ZB(1.8 万亿 GB)的数据。2012 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 2.8 ZB。第二年,也就是 2013 年,我们达到 4.4 ZB 的数据。据预测,到 2020 年,信息量将达到 44 ZB 这一天文数字。

 

  直接导致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一个被称为“物联网”(物联网) 的概念。要了解物联网究竟是什么,我们只需看看自己的家里就行了。想一想您家中有多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吧。当然,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便是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是,我们还会看到其他智能设备在不断增加,它们穿过我们的四面墙壁传输数据。例如,智能电视、恒温器、家庭自动化、安防系统、汽车,等等。它们很快就牢牢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所需的带宽量。

 

  尽管这些设备执行的功能大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产生数据。企业从全球各地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将其视为一级资产。事实上,IDC 报告指出,2020 年,来自嵌入式系统(例如,物联网中包含的那些系统)的数据将占我们存储数据的 10%,大致相当于目前地球上可用的数据总量。这些数据为公司提供了有关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实时信息。它们对于企业而言极为重要,因为它为缩短客户响应时间以及满足员工和客户翘首以待的个性化服务水平打开了大门。

 

  如今,数据增长或许是数据中心内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地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并以能够促进实现公司目标的方式使用数据。由于数据最为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能够保护数据(最根本的方式是复制数据)。此外,展位未来,生成的数据量以将近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急剧增长,这将为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始终在线的可用性

  当今的数据中心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可用性。如今,每天下午 5 点就关闭主要系统并锁上大门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互联网真正改变了消费者对技术和服务的认知方式。您能想象当您进行在线购物时一到下午 5:30 就无法下单吗?如今,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必须每周 7 天、每天24 小时全天候运营。

 

  企业不仅要对外部客户提供全天候提供服务,对内部员工同样需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员工已告别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时间。在家或异地办公的员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云和互联网使得企业得以扩大全球覆盖范围、横跨多个时区运营业务并创造更多的收入。在物联网时代,传输数据的设备可 24x7 实时传输数据,而不是等待服务可用。所有这些因素催生了新的一级工作负载。这种工作负载不仅推动了数据的增长,还要求服务可用且始终在线 (Always-On)。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niceseo99@gmail.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有免费节点资源,我们会通知你!加入纸飞机订阅群

×
天气预报查看日历分享网页手机扫码留言评论Telegram